集团首页| 微博关注| 加入收藏

账号:
密码: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六月钢市宏观大势谈

近期以来,国外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剧烈波动,和宏观层面经济数据转好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商品方面不断有新的暗藏利空被引爆,价格呈现快速下行的态势,而国内钢市经过近两个月的整理,在持续的低库存和低需求影响下也面临着新的运行方向的选择,究竟是蓄势整理后向上,还是受萎靡的需求作用向下调整,现在的市场舆论众说纷纭,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有必要仔细研究宏观形势,这样才能把握市场先机。

“宏观稳、微观差”形成市场背离

当前市场各方对中国经济前景预期存在较大分歧。尽管5月PMI指数继续回升,但市场整体认为PMI数值50.8的水平显示经济仍处于较为疲弱的“偏软”状态,增速仍有可能继续下滑。而作为国家智库的中国社科院近日也发布报告称,二季度经济增长或将继续小幅下探至7.2%。但总体而言,年内中国经济“底部徘徊,有限复苏”的格局未变,经济增长虽不能快速反弹,却也不会持续向下。

很显然,对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国内资本市场尤其A股市场和微观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是很多人的依据。看今年的经济运行格局,很可能会呈现“宏观稳定、微观困难”的局面。这种状况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GDP增长维持平稳甚至略有上行,但微观企业效益却无改善迹象,甚至普遍感到经营难度上升。这种宏观和微观背离格局,十多年前也曾有过。在上一个经济繁荣期前的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了稳健运行态势,GDP当季增速大致运行在9%至11%之间,但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却未见改善,工业企业在营收增长的同时,利润增长却在下降,同期工业企业亏损总额从1000亿上升到了1200多亿。宏观和微观运行表现差异,说明在一轮新周期的酝酿过程中,市场的出清和经济增长的蓄势,必然造成一段宏观、微观表现差异的过渡期。

之所以认为目前市场的预期过度悲观,也有三方面的依据,一是当前的经济刺激强度被低估了,二是把长期因素误认为短期冲击了,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正逐渐出清替代“政府”出清,而各方对此还未有足够的思想与心理准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被广为诟病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其建设周期为3年,平均每年1.33万亿。而按今年的铁路建设规划,年内要完成的投资规模为8000亿,加上前期公布的2200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今年全国仅城市地铁和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就超过了1万亿。与过去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投资建设模式不同,当前建设发展的投资主体更多地为企业主导、投资方向更趋多元化、投资结构也更合理;这意味着单位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率更高,从而单位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强。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各类基建投资中土地成本属于转移支付的概念,并未直接形成经济增长。

实际上,在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投资增长模式下,2009年的投资高速增长,伴随的却是固定资本形成增长速度的下降,当年的经济反弹,实际上是消费强力刺激的结果。这说明,随着投资结构的改变,投资增速下降对经济的放缓作用被高估了。随着更多项目向民间资本的开放,我国的投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乘数会进一步提升。

从经济运行态势看,过去30余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适宜运行区间为9%至11%,平均值为10%。因此,从经济增速上看,早在2011年我国经济运行就已“偏冷”,自那时起“保增长”的论调也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受国际经济格局转变、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进程放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下移到中高速增长阶段。据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国经济由起飞阶段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通常会下降3%至4%的台阶,如此看来,未来我国经济增速将可能下移至6%-9%的增长轨道。当前的经济转型,正是经济增速的“换挡期”。

按照下移台阶后的经济增速标准,当前7.5%左右的水准,刚好处于未来合意增长区间的中值,应属增长完美水平。市场之所以对这个水平不满意,只因为习惯了过去长期的高速增长,在心理上有点不适应而已。主观上的不舒服,通常会给人们带来将长期因素短期看待的倾向。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认为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的理由,如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放缓、国际产业转移等,实质上是导致经济下台阶的长期因素。

虽然以当下的现实环境,违约风险增加对经济冲击的传导途径基本被堵住,但对短期经济前景不看好的最现实担忧,还是来自于经济增速下降后带来的信用风险暴露上升。对于这一真实的威胁,政府已明确透露出要让市场经济参与主体承担风险的意愿,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包揽,或采取普遍的“救市”行为。在中国以往发展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偏差”和“过失”,如畸高的银行坏账等,通常都采用政府“解决”、而非市场“解决”的方式解决的。本届政府通过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向市场清晰地释放了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信号,要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市场显然没有对“解决”方式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因而市场主体在面临这一转变趋势时,悲观情绪普遍上升。

基于上述“宏观稳定、微观困难”的新经济格局的判断,笔者认为,在经济“底部徘徊、有限复苏”的阶段性特征不变的情形下,受海外经济复苏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将呈现平稳略升的格局。另外,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大趋势下,市场需求结构会有较大变动,微观企业经营状况在整体低迷的同时,还将继续分化。

融资难融资贵倒逼货币政策微调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求继续为小微企业减税减费,并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扩大再贷款规模,以及“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将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即“稳健”、“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并没有因市场呼声而转变态度,这可能将浇灭日益高涨的降准预期。

从当前的货币信贷情况看,继上月新增贷款逊于预期后,本月信贷投放似乎也未有起色,部分原因是外汇占款增长低迷,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不足,这是中国实体经济去杠杆化状态下的真实写照。

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5月上中旬,中国经济下滑的压力出现增大的苗头。电力方面,5月上中旬,全国日均发电量同比增长4.3%;4月末全国重点电厂存煤7204万吨,同比下降0.2%。石油方面,4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油1698万吨,同比下降0.4%;原油加工量3958万吨,同比增3.8%。交通方面,4月份,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7.4%;5月上中旬,全国环比小幅增长,同比小幅下降。如果按照“克强指数”来看,经济下滑的压力出现了增大的苗头。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普遍对于房地产业对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感到忧虑,房地产业的下行可能拖累众多行业尤其是重工业,因此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不振,内需表现疲弱,内地经济未来几个季度内有可能再次减速。

一方面是不堪重负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却是资金成本不断高企。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增速高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从而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加速下滑,这将制约企业的后续生产经营。来自实业需求的不振令商业银行变得异常小心,同时银行也担忧不良贷款的反弹。此前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今年一季度例会上罕见提出要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的“双控”管理,这一表态和以往要求的“双降”明显不同,足见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之大。如果能够加大核销力度,缩短核销时间,将能够明显帮助银行新增贷款。

从未来宏观政策的方向来看,中国政府将紧紧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李克强数次“点名”参会的有关部门官员把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记下来,回去认真研究,对接好企业和金融机构各自的要求。他说,这次召开座谈会,主要是为了了解企业和金融机构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而在诸多问题中,融资难与融资贵最为突出。这意味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能将成为下一阶段货币金融政策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二,近两个月,中国政府频繁出台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改革措施,前后共计十余项,如何落实(而非推出新的政策)将成为工作重心。言外之意就是说,突出针对性且以狠抓落实为主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政策的工作重点。

其三,在实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不排除下半年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其中的关键在于,“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弱于目标,若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继续回落,进一步偏离全年目标,下半年各项政策可能有更多宽松政策出台。考虑到当前房地产市场转折带动预期转坏,央行兑现运用一揽子政策工具组合的可能性正在增强。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微刺激”之下,两大调控政策看似双双守紧,但货币政策已趋定向宽松,财政政策则是明紧暗松。

六月钢价走势纵览

经过五月的钢价反弹上攻受阻后,受铁矿石等原料严查信用证融资的影响,钢价的成本支撑再次下移,而同期钢价下跌空间小于成本降幅,造成钢厂产能释放持续加大,部分抵消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效果, 据中钢协统计,5月中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为180.05万吨,旬环比下降1.29%,这是最近五个月重点钢企产量首次下降。目前多数钢厂对6月消费淡季预期均谨慎偏空,钢厂开工率小幅下降。5、6月份国内粗钢日均产量将从4月份的历史高位小幅回落。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钢材库存已连续第13周出现下降,累计降幅达31.88%,目前的库存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21.63%。目前全国钢材市场库存量已降至相当低的水平,价格风险快速释放,去库存对价格冲击力逐步减小。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分析,六月的钢价走势还将处于一个低位整固的态势,一方面是邻近年中,资金面趋紧,压制下游行业采购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稳增长措施还处于执行初期,政策效果需要观察,在系统性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的情况下,钢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以时间换空间的操作思路似乎成为市场各方的最佳选择,一旦出现紧缩政策转向,钢材的价格形成机制才能正常。对于钢材的各个品种来看,由于前期板材类利润率低,钢厂生产意愿不强,经过大半年的库存消化,目前板材类产品的市场价格比较合理,甚至相对偏低,加之近期钢厂集中进行板材生产线检修,相信一旦市场平稳,板材类钢材的市场价格将会有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