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微博关注| 加入收藏

账号:
密码: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7%的经济增速给钢铁业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7%的经济增速给钢铁业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而在近日召开的201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学者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预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在去年7.4%的基础上还会有所下降,但通过努力仍有条件实现7%的目标。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则认为,中国8%的增长潜力仍可维持10年。

笔者认为,“7%”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数,“左右”是变化的“弹性”,向“左”运行可能是高于7%,向“右”运动可能是低于7%,其间幅度有多大不得而知。姑且就以7%的增长速度,算一算,对钢铁业带来多大影响?

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8.23亿吨,同比增长0.89%,不足1个百分点。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4%。如果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按照2014年基数应该增加4.45万亿元,总数达到68.06万亿元,该有多少粗钢需求呢?

据分析,2007年我国新增万元GDP所带动的钢材消费量为179千克,到2013年这一指标下降到147千克。按照增长率简单推算,2014年,我国GDP新增4.84万亿元,钢材产量为11.26亿吨,新增5800万吨钢材,新增万元GDP所带动的钢材消费量为119.83千克,比2013年下降27.17千克。按照2014年下降的幅度,2015年新增万元GDP所带动的钢材消费量或为92.66千克。2015年,新增GDP约为4.45万亿元,带动钢材消费4123.37万吨。按97%的成材率,折合粗钢4250.96万吨,使当年的粗钢总量为8.65亿吨,约增长0.51%,同比降低0.38个百分点。

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因为中国经济还没有完成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7%的增速未必就是最低值。刘世锦认为,今年和明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触底期,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投资触底,以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托于高投资。投资的增速触底,通俗称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这三只“靴子”要落地。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这两个“靴子”已经相继落地,房地产投资也开始回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5年钢铁行业运行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粗钢增长继续乏力。宏观经济继续减速,需求动力不足,造成粗钢增长继续乏力。但是,一些省属、市属国有骨干钢铁企业控制产能释放速度,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有形之手”的行政干扰,减产、停产都要影响地方税收,所以生产经营艰难程度加重。

二是价格竞争聚焦高强产品。目前Ⅲ级、Ⅳ级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比已达80%以上;造船行业高强度造船板的比例明显提升,高强板使用量同比增长59%,占比已经超过53%;汽车、集装箱等传统制造业的用钢需求也都在向高强度发展。其中,2014年全国螺纹钢总产量已经达到2.152亿吨,随着占比空间逐渐收窄,螺纹钢生产企业在高强度钢筋和抗震钢筋的价格竞争将进入异常惨烈阶段;而占比空间相对较大的板材生产企业,其高强度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程度或好于螺纹钢。同时,在市场上价格竞争的焦点是转向高强度领域的长材和板材产品。

三是钢材综合指数继续低迷。2月末,钢协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75.06点,环比下降2.07点,降幅为2.68%;同比下降21.40点,降幅为21.92%。今年新增GDP同比减少3900亿元,对钢材需求影响较温和。首先预示钢材综合指数继续低迷已成定局,钢市钢价缺温少暖;其次预示不会发生较大震荡,发生“过山车”式的波动微乎其微;再次预示钢市总体保持上年价格低迷和波动运行的状态;最后预示全行业效益下滑压力继续加大,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效益亏损企业“雪上加霜”。

四是行业分化加剧。今年,钢铁行业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和新环保法等新规新政,在外部压力推动下,企业运营状况的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区域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合理、自身改革不到位的企业面临的生存形势更加艰难,尤其是内陆型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这就意味着必将加速行业内的分化和重组。

五是调整发展战略处于关键期。有关专家曾指出,企业最可怕、最致命的失误,是战略选择的失误。对我们所有钢铁企业,不论企业所有制和规模大小,都要充分认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刻内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新常态带来的影响和机遇,对发展战略及时做出调整。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来经历了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第一次重大机遇,进入新常态后,将迎来以质的提升为特征的第二次重大机遇。我们要抓住并利用好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重大机遇,抢占企业分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抢抓钢铁及相关行业产业政策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抢抓国家新的经济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抢抓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四个”新机遇为总动力,引领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要素转型,加快能力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爬坡过坎渡难关。(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