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首页| 微博关注| 加入收藏

账号:
密码: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神户制钢丑闻!“完美主义”的不完美

我的护照上乱七八糟地盖着很多章,它们有着不同的颜色,盖得也不正。只有一页整洁有序,看起来赏心悦目:移民章沿着护照页的边缝整齐排列,这是一位日本移民检察官认真盖上去的。

完美主义体现在东京的方方面面,从地铁站台上乖乖排成整齐队列的通勤族,到日本皇居(Imperial

Palace)花园里修剪得一丝不苟的树木。安倍晋三(Shinzo

Abe)不久前成功连任日本首相,这让他获得修改宪法的权力,但这同样也体现了保守的日本社会对政治持续性和秩序的支持。

神户制钢(Kobe Steel)和其他日本公司篡改数据的丑闻是对这种秩序的严重破坏。如果连日本工业都不能相信了,这个体制肯定出了什么问题。日本工业自日本二战复兴以来一直享有很高声誉,让其闻名于世的不仅是高质量,还有其对产品的精益求精。

日本领先公司对业务实施更严格的控制,或许可能恢复人们的信任。神户制钢可以停止对金属质量的虚假认证——这件事迫使福特(Ford)和波音(Boeing)等公司检查它们的产品是否安全。日产(Nissan)可以停止聘用无资质的质检员来核准汽车。

然而日本需要承认,这些事件表明这个密封的经济体系正达到极限。日本不应只是设法建立秩序,还必须学会忍受不完美。

日本对质量的执念要回溯到日本在二战后试图通过摆脱工艺粗糙的名声扩大出口。当时引领这项事业的是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爱德华兹•戴明(Edwards Deming)。1950年,他让各公司“利用工厂工人的技能和机器去完善制造流程”。

这种理念的极致体现是大野耐一(Taiichi

Ohno)设计的丰田生产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这个体系通过赋予员工自主权并信赖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时停止制造过程,这彻底变革了装配线。通过赋予员工权力来实现高质量标准的文化得到了终身雇佣制的鼓励(直到如今,日本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仍享有终身雇佣待遇)。

这种做法效果非凡: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击败了美国汽车制造商。但终身雇佣制和一门心思关注产品质量也有缺点。例如,这导致日本手机制造商生产出非常先进的设备,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未能与苹果(Apple)展开有效竞争。

神户制钢的失败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体系造成了意料之外的问题。除了赋予工人权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这个体系中还存在掩盖问题和缄默不言。终身雇佣制仍是一项有益的社会制度——甚至选举中较年轻的选民都表示他们珍视工作稳定性——但这没有产生预期的产业效益。

这或许表明,神户制钢把标准定得没有意义地高。戴明并不相信完美本身是值得追求的。“产品质量太高或太低,都没好处。”他在1950年这样建议道。神户制钢的一些客户宣称他们购买的部件已经足够好了,尽管这些部件并未达到标准。

这显然暴露出了制度性的自满,这也是包括东芝(Toshiba)、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Takata)在内一些企业的丑闻中都存在的一个因素。这些公司自欺欺人:他们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产品质量上,没有关注欺瞒和管理松懈的问题。

这种自满并不令人意外。在一个实行终身雇佣制的老龄化社会中,典型日本企业的高管们已经共事了很长一段时间。董事会往往弱势,其中一些因为处于企业集团之内而躲开了外部压力。

日本经济也比较狭隘,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低于法国、德国等国。尽管安倍重振了经济增长,且失业率处于低位,但日本仍受到“加拉帕戈斯效应”(Galápagos effect,以拥有多样但独立生态系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命名)的影响。许多日本企业都安于本土,没去海外冒险。

这让人想起了遭遇日本制造冲击前美国汽车制造商面临的困境。不同之处在于,那时的美国汽车制造商组装低品质汽车,而日本的错误在于过于追求完美。但解决方案相似:探索外面的广阔世界并不断学习。

日本社会状况为企业走出去探索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去年日本人口减少了30.8万人——尽管女性和老年男性被重新吸收进劳动力大军中。无论日本企业生产多少,其国内市场都在萎缩。

日本企业进行的收购——包括软银(Softbank)以243亿英镑收购Arm控股(Arm

Holdings)、朝日集团(Asahi

Group)以73亿欧元收购东欧酿酒资产——显示出企业思维的变化。日本企业不仅需要新市场;他们还需要学习开发产品和服务的新方法。那些在消费者永远不会看到的部件上抛光擦痕的日本人必须学会放松;那些力求一次成功的人可以快速出手,过后再升级。对一名日本旅人而言,这个世界注定会显得凌乱。